龙集镇
中国农村网
(内容来源:
一村一品
)
播报
龙集镇隶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位于泗洪县东南侧 40 公里的洪泽湖和成子湖交汇处,三面环水,像一条透迤至湖中央的绿色绸带,是五大淡水湖中唯一延伸至湖心的半岛乡镇,一个漂浮在水上的鱼米之乡。龙集镇有着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地处泗洪县东南部,距县城 40 公里,东与泗阳隔成子湖相望,西依安东河与洪泽湖农场相邻,三面环湖,一面临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湖区文化,地形呈半岛状,90% 的陆地面积被两湖所环绕,素有“一肩挑两湖”之称。全镇陆地面积 87.4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75 万亩,滩涂水面 204 平方公里,下辖 9 个居委会,5 个行政村,1 个养殖场 1 个航运公司,总人口 449 万人。202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17 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5.34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 万元,同比增长 10%。
- 村庄名称
龙集镇
- 行政村名称
- 建村年代
- 所属省份
江苏省
- 所属城市
宿迁市
- 所属地区
泗洪县
- 所属乡镇名称
龙集镇
- 距乡镇政府(千米)
- 距县政府驻地(千米)
- 临近高速路
- 临近国道
- 临近省道
- 村域面积
87.41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
6.75万亩
- 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 年无霜期
- 总户数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主体民族
- 所获荣誉
- 村庄类型
-  
- 目录
-
- 1概况
- 2产业
- 3人才
- 4文化
- 5生态
- 6组织
- 7音视频图
- 8特色亮点
概况
播报
- 村庄名称
龙集镇
- 行政村名称
- 建村年代
- 所属省份
江苏省
- 所属城市
宿迁市
- 所属地区
泗洪县
- 所属乡镇名称
龙集镇
- 距乡镇政府(千米)
- 距县政府驻地(千米)
- 临近高速路
- 临近国道
- 临近省道
- 村域面积
87.41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
6.75万亩
- 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 年无霜期
- 总户数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主体民族
- 所获荣誉
- 村庄类型
-  
展开
产业
播报
小龙虾产业
龙集镇主导产业为特色水产养殖(小龙虾)龙集镇位于洪泽湖畔,全镇耕地面积 6.75 万亩,常年水稻种植 4.5 万亩,小龙虾养殖 3 万亩。近几年来,龙集镇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深挖龙集镇资源禀赋。以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实行稻虾共作标准化生产,全面引领龙集小龙虾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严把稻虾共作标准规范,积极探索稻虾共作新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社 +公司(家庭农场)+ 低收入户”的精准帮扶方式,标准化运行。截止 2020 年底,全镇小龙虾种养面积超过 30000 亩,小龙虾年产量达 3500 吨,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 4.5 亿元。当前,龙集镇已有龙集居、滨湖居、尚嘴居和东咀居先后被宿迁市农业农村局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同时,2017 年东咀居被省商务厅评为“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2019 年龙集居被省农业厅评为“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020 年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乡镇。2021 年全镇主导产业小龙虾养殖面积稳定在 3 万亩,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 4.5 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 34% 以上。
推动种养殖户与基地之间的水产品收购合同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签订收购合同,每年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方式收购基地养殖户小龙虾,最大限度的保障基地养殖户的利益,同时成立劳务合作社,带动农户就近在小龙虾基地务工,增加了农户工资性收入。据统计,龙集镇从事小龙虾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农户达 4866 户,占全镇常住农户数的54.36%。2021 年龙集镇小龙虾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可支配收入 26000 元,近三年年收入增长率均超过10%,小龙虾产业已成为龙集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利用好水资源优势,龙集镇创新探索出“水+N”立体水生发展模式,不断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好“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万亩稻、虾、蟹共作示范基地,新建水产良种场,并成功创新建立“支部+公司+养殖示范户+贫困户”的运作体系。配备专业渔技员,积极推广稻(藕)虾综合种养、探索大棚养殖龙虾模式,使得龙虾个头大,肉质优,产量高,效益好。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广金水牌大闸蟹和小龙虾,加强水产品冷藏保鲜库综合配套建设,新建5吨液氮速冻库、1000吨(四分隔库区)冷藏库、虾蟹清洗、除菌、加工一条龙生产线等。部分新鲜虾蟹先被冷冻冷藏,再销往全国;另一部分则被精深加工成采用罐装、盒装、袋装等包装形式的其他虾蟹产品,诸如十三香龙虾、醉蟹、蟹黄酱等,在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了水产品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虾兵蟹将”俨然已成为带动龙集致富发展的“精兵强将”。搭上互联网快车,建设电子商务可视化平台,吸引年轻人才就业创业,探索“线上+线下”“网红直播”等创新模式。与淘宝、京东生鲜、抖音等大型平台对接,拓宽水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建立了水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打通了水产品进城入市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在带动居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龙集镇创新水产融合新模式,助力“虾兵蟹将”爬上桌,使得人们在享受小龙虾鲜嫩肥美的同时,更能品尝到脂香满溢的“洪泽湖”大闸蟹。龙集镇将继续发挥好特色的“水”优势,以“水+N”项目为支撑,打造金水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人才
播报
文化
播报
打造荣誉文化,助推乡风文明
龙集镇位于泗洪县东南50公里的洪泽湖与成子湖交汇处。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特别是明代三部尚书金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吏风,在古今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该镇以金纯的清风清誉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两湖交汇”的地域文化,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荣誉文化,以荣誉之风正官风促民风,形成独特的乡风文明新风尚。
弘扬地域文化,营造荣誉文化浓厚氛围。90%陆地面积被两湖环绕的龙集镇以水为美,提炼并传续了“水韵泗洪”的水文化。该镇发扬“上善若水”精神,在镇区和各村居最显著位置设置善行义举榜,喷绘龙集名人墙,举办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特别是“文明户”“好媳妇”等各类荣誉表彰,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设置“点赞墙”,文化墙、宣传栏,丰富广播、微信等形式常态化开展“耀我谈”活动,让各类先进典型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模范。有效营造了“荣誉满镇,镇有荣誉”的文化氛围,截至目前,评选镇文明户200余户,好媳妇160个。
聚焦时代文化,引领荣誉文化凝固升华。龙集镇把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时代精神寓于乡风文明,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和谐家庭、诚信创业者、暖温乡贤、智慧少年、先锋共产党员、文明村居”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以文明风尚、移风易俗、敬业奉献、家庭和睦、孝老爱亲、邻里和谐、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尊老爱幼、带动致富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形成龙集镇人人争当好村民、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2019年表彰各类先进典型160多人。其中,1人被评为中国好人。荣誉模范成为文明引领新时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构建诚信文化,发挥荣誉文化教育作用。龙集镇设置了诚信红黑榜,定期对失信人员进行公示,评选“不孝家庭”等,对影响龙集发展和龙集形象的人和事,用好教育引导和依法曝光双刃剑,通过荣誉帮扶渠道,惩恶扬善,有效转化。在移风易俗行动中,龙集镇倡导从简办事,取消吹鼓手、唱戏假哭、放烟花等不雅风俗。针对之前丧葬活动铺张浪费、噪音扰民等现象,镇政府重点整治,购置音响免费提供,哀乐取代民俗喇叭,适当奖补、统一规范、重新整合,将民间喇叭班子引导到文明演出中来,组建新的文艺演出队7个,以乡风文明为主题,重新排演节目,服务当地百姓。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不但为百姓节约了办事成本,而且减少了不良演出和噪音扰民等现象的发生,传递新时代社会主义正能量。
生态
播报
生态治理
近年来,泗洪县龙集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全面治理辖区黑臭水体,着力治理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模式”,曾经破败的小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泗洪县龙集镇为加强巩固水污染防治成果,强化生态保护,以创建“水绿龙集”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镇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综合利用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废旧场地等资源,精心打造生态安全缓冲区,用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全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助力“三生”公共空间治理。
为解决污水乱排、养殖污染问题,启动“家家通、户户进”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逐户摸排排污口位置,确保管网全面贯通,片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全面取缔养殖圈舍,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维护和恢复小渔村水生态。
打造生态乡村“升级版”,对房屋进行外立面出新、喷涂绘画,弘扬渔民文化;精心描绘绿色画卷,新建生态廊道、栈桥、亲水平台等,栽植乡土苗木500余株,铺设草皮4000余平方米;打造特色渔文化雕塑,将软景绿化和硬质景观充分融合,让居民能够“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见园”,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构思精细巧妙,布局科学合理。作为生态净化型项目,生态安全缓冲区选址于龙集污水处理厂西侧,主要对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净化。前身是一片荒地,地块是由碎石砖打底,而后铺设防渗漏隔水层打造而成。该项目采用“区域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的技术,将湿地划分为“S”形三级生态滤床,通过潜流湿地工艺处理,调整尾水滞留时间,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水质。
植物交错分布,生态序列分明。不同于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污水处理厂技术,该生态安全缓冲区利用的是自然技术,模拟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方式,通过栽植菖蒲、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以及利用原有的微生物来不断“消化”吸收尾水中的氨氮、总磷等,从而使水体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后排入龙西河,进而汇流至洪泽湖。此外,在吸收净化水体污染物的同时,生态安全缓冲区更是为野鸭及水下生物提供了生长场所。
厚植绿色理念,彰显生态宜居。为给居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场所,生态安全缓冲区周边铺植草皮,并在高低错落有致的河床交界处打造两条观光步道,供居民散步、游玩;同时外延风景线,统一沿线居民房外立面,沿龙西河广泛种植桃树、榉树等,建造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组织
播报
音视频图
播报
特色亮点
播报
同名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