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盆镇 中国农村网 (内容来源: 一村一品 ) 播报
金盆镇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位于益阳市大通湖区东南部,是大通湖区的南大门,南可到益阳、长沙,西至常德、东达岳阳,四面环水,被塞阳运河及金盆河环绕,北与大通湖区河坝镇隔河相连,南与沅江市南大、阳罗两镇相邻,西与沅江市四季红镇隔塞阳运河相望,东临漉湖与北洲子镇接壤。全镇国土面积 46.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 万亩,辖5 个村、2个社区,人口 2.1 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 1.5 万人。全镇主导产品是优质稻生产和稻虾共作。
  • 村庄名称 金盆镇
  • 行政村名称
  • 建村年代
  • 所属省份
  • 所属城市
  • 所属地区
  • 所属乡镇名称
  • 距乡镇政府(千米)
  • 距县政府驻地(千米)
  • 临近高速路
  • 临近国道
  • 临近省道
  • 村域面积
  • 耕地面积 4.2万
  • 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 年无霜期
  • 总户数
  • 常住人口 2.1万
  • 户籍人口
  • 主体民族
  • 所获荣誉
  • 村庄类型
  •  
目录
  • 1概况
  • 2产业
  • 3人才
  • 4文化
  • 5生态
  • 6组织
  • 7音视频图
  • 8特色亮点
概况 播报
  • 村庄名称 金盆镇
  • 行政村名称
  • 建村年代
  • 所属省份
  • 所属城市
  • 所属地区
  • 所属乡镇名称
  • 距乡镇政府(千米)
  • 距县政府驻地(千米)
  • 临近高速路
  • 临近国道
  • 临近省道
  • 村域面积
  • 耕地面积 4.2万
  • 年平均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 年无霜期
  • 总户数
  • 常住人口 2.1万
  • 户籍人口
  • 主体民族
  • 所获荣誉
  • 村庄类型
  •  

展开

产业 播报

稻虾产业

金盆镇是优质稻生产大镇,优质稻生产、稻虾共作是金盆农业的两大主打产业,紧密联系,金盆镇农业总产值 2.6 亿元,三产融合发展程度深全部优质稻与大通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订单生产,设定保底收购价。在生产上,严格落实各项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实现水稻机育、机翻、机插、机防、机收、机干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部实现配方施肥,实行绿色防控。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推广育养分离的养殖模式。政府扶持大通湖区新宏特种水产生产专业合作社建立大型水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嘉兴市四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形成长期合作生产销售框架,将金盆“五门闸龙虾”作为“小龙虾”出口原料的供应基地。
大通湖区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 2021 年大通湖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243 元,金盆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5 元,2021 年金盆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大通湖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11.8%。2021 年金盆镇优质稻生产、稻虾产业的从业人数达到 5200 余人,就业人数达 790 人,从业就业农民数量占镇常住人口的 34.7%,主导产业带动从业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年增长率均超过 8%。
金盆镇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方面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一方面着力创新联农方式,完善利益链。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组织形式与利益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目前,金盆镇主要的联农带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基地”。二是“公司+订单 +合作社(农户)+基地”。 
人才 播报
文化 播报
生态 播报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长期以来,农村因生活条件和习惯问题,老式厕所不仅不美观,更是成为污染水体的重要源头之一。对此,金盆镇按照“一宅一厕”的原则,2019年全镇改厕共完成628户。三年来,金盆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水治理行动,2020年厕所改造将实现 “全覆盖”。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作。金盆镇写好“水文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短板,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抓好河长制工作落实,打造一村一样板沟渠,于2014年开始连续7年在全镇大小沟渠放养草鱼苗2万多斤,以生态放养、增殖放流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水生资源养护,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同时,进行水葫芦打捞、垃圾治理、清淤清废、禁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作。2020年,全镇已累计打捞水葫芦124.8吨,共计41.5公里,投入305人次,使用船只、挖机等设备28条(台),共计投入资金17.72万元。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加快,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围村”的烦恼。对此,金盆镇镇、村两级分别成立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监督小组,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处理,采取镇包村、村包组、党员包户、户“门前三包”的形式进行网格化管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实行垃圾分类“一桶一池” 制,每户村民发放户用垃圾桶一个,挖建1个沤粪池,可腐烂垃圾由村民自行沤肥处理,不可腐烂垃圾要分类处置投放入垃圾桶,由村保洁员上门回收,然后集中转运至镇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最后由区集中统一转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组织 播报

以移风易俗为主基调 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

大东口村位于大通湖区最南边,总面积8130亩,辖6个村民小组,1520户3525人,先后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益阳市“同心美丽乡村”等称号。近年来,大东口村以乡村振兴为主线,立足移风易俗、农垦精神和产业发展,构筑文明乡风、建设清廉乡村、促进共同富裕,谱出了一曲生动的乡村治理新篇章。
在农场时期,为了不占用耕地,群众习惯于将遗体安葬于间堤及河(沟渠)两岸,在大东口村金漉路两旁散葬着1300余座坟墓。2021年,在全镇的统一部署下,大东口村启动了殡葬改革促乡风文明工作。
通过老党员带头号召,党员干部每天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从村支“两委”到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再到屋场会、全体村民大会,层层动员,统一思想。仅仅历时一个月,金漉路1300余散坟全部迁移至农村公益性公墓。

散坟迁移后的金漉路“口袋公园”

借此契机,大东口村着眼加强德治建设,推进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建立“红黑榜”制度、“三讲三访三评”村规,以乡风文明促推乡村治理,做到“村里事村民商量着办”,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让村民自治落地生根。

同时,将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科学知识、文明乡风等,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墙头文化”传递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这些文化墙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成为农民群众的“文明礼仪墙”“道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模范宣传者”,成为搞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创新成风化人的好载体。

大东口村农垦文化墙

音视频图 播报

共三张

目录

特色亮点 播报

村品百科

大家还在搜

同名村庄

访问统计

浏览次数:9786206次

编辑次数:45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百科编辑部(20220812)

中国农村杂志社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运营中心:中农百科(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农村杂志社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运营中心:中农百科(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